近日,“深入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 為文化強國建設凝心聚力”學術研討會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召開。會議由中央社院中華文化教研部、科研部、中華文明研究中心共同主辦,中央社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張天昱出席會議并講話。
本次會議旨在深入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更好發揮文化強國建設的社院力量。來自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外文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的9位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題,從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意義、豐富內涵、實踐要求等方面分別作了主旨發言。中央社院4位教師就“新時代統一戰線與中華文化”專題研究初步成果作了匯報。
一、關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研究員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堅定文化自信,鞏固文化主體性,這構成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條件,更加突出了改革背后的文化主體性、歷史主動性和制度優越性。作為“五位一體”之一的文化建設,發揮著統括政治、經濟、社會、生態文明諸領域建設的中介性作用,使得“五位”真正成為“一體”。習近平總書記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重新煥發了中華文化中治理與教化相融合的悠久傳統,體現了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中國史教研室主任王學斌教授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實現了黨的話語的重大創新,其背后基于兩個問題意識。第一,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探索出來的賡續文明、發展文化的有效路徑之一,也是化解文化自卑、文化焦慮,避免文化自負、文化自戕和鞏固文化主體性的必然選擇。其二,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立足自身、面向世界進行文明對話的態度從“跟著說”、“對著說”發展到新時代“自己說”和“一起說”二重奏的必然要求。作為理論工作者,我們應該努力做到追根溯源、理清脈絡,執一御萬、把握重心,跳出廬山、敞開視野,更好地體會習近平文化思想在話語創新領域的示范意義。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鄒廣文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經驗在思想理論層面的具體表達,最終達到文化自覺。首先,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有效平衡文化的時代性和文化的民族性,緩解傳統和現代的緊張關系,破解古今中西的難題。其次,“第二個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的現代性思想與中華文明的價值訴求的結合,暗含了傳統與現代的辯證關系,因此是建構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的方法論。
二、關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豐富內涵
北京師范大學發展與政策研究室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楊增崠教授認為,在“第二個結合”的過程中,應該堅持以“馬”為主,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作為“魂脈”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僅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經典作家所闡述的基本原理,還應該包括發展中的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作為“根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包括古代農耕社會形成的文化,還應該包括近代以來經過“兩創”形成的中華文化。
北京語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杜運輝教授認為,“文化主體性”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二是中華文化的文化主體性,這二者是源與流的關系,統一為“中國文化主體性”的概念。中國文化主體性的內涵包括獨立性、兼容性、創造性三個方面,在新時代建構和發展中國文化主體性,一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堅決反對全盤西化,也反對簡單對立;二要融通古今中外,將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資源融會貫通;三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中華文化的主體地位,吸取國外文化的有益經驗。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院長張翔教授認為,從大歷史觀來看,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在近代以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基礎上發生的新變化,兩者的問題意識具有內在一致性。在近代列強環伺和走向共和的內外變局之下,文教與政治發生疏離,文化領導權成為突出問題。中國共產黨以現代政黨的形式,以“人民”為樞紐,將文教權威和政治權威重新統合起來,從而重構了文化領導權。在當今時代,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文化領導權具有重要意義。要充分發揮黨的政治領導優勢,把黨的領導落實到文化領域的各方面各環節,圍繞重大問題加快自主話語體系建設。
三、關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踐要求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羅文東研究員認為,從理論和實踐的關系來看,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極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導性,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過程中發揮了強大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一是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提升全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三是不斷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了精神支撐和文化根基。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中國人學學會會長豐子義認為,文化建設既是人創造文化的過程,也是文化創造人的過程,是“人化”和“化人”的統一,最終目的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為此,文化建設一方面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人的素質和能力,促進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既是社會現代化的目的,也是社會現代化的手段,是目的和手段的統一。在文化建設中一方面要重視宏觀的、總體的理論研究,另一方面也要關注微觀的、具體的實證研究,將理論融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
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副院長孫敬鑫研究員認為,國際傳播強國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既有根本遵循,又有方式方法。當前,國際傳播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國際力量呈現新格局、技術發展出現新趨勢、中外互動進入新階段,愈發要求我們加快國際傳播強國建設。一是要更加重視全球南方,二是要在精英之外更加重視青年群體,三是要在政經之外更加重視文化民生,四是要在傳統之外更加重視新型平臺,五是要在傳播之外更加重視互動關系,六是要在官方之外更加重視市場推動。
為了深入研究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之間的理論關聯,今年春季學期以來,中華文化教研部組織骨干教師圍繞“新時代統一戰線與中華文化”進行集體攻關、集體備課,初步完成《教學大綱》相關部分的撰寫工作。為此,本次研討會設立了“新時代統一戰線與中華文化”專題研討環節,對相關教研成果進行展示、研討。中華文化教研部李勇剛、邵磊、呂存凱,統戰理論教研部任健峰4位教師,聚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從七個方面(“二總五分”結構)作了匯報,分別是:“德政”“仁政”與大團結大聯合,“兼容并包、求同存異”與堅持一致性和多樣性統一,天下共治、“共和”“商量”與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大一統思想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政主教輔、人文化成與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經邦濟世、義利兼顧與構建親清統一的新型政商關系,海納百川、厚德載物與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奮斗。
中央社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張天昱在會議總結中表示,各位專家圍繞會議主題發表了很多真知灼見,很受啟發和教育。他提出四點意見:第一,文化不僅具有理論維度,而且具有實踐維度,文化建設必須落實到具體的、鮮活的人。既要回顧歷史,也要觀照當下、面向未來;既要契合中國實際需要,也要引領世界價值潮流。第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既要注重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話語體系,講清楚中國式現代化背后的學理道理哲理,以理服人;同時要秉持理性平和的心態,保持戰略定力,“人不知而不慍”,注重與世界其他文明的平等交流對話,注重將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實踐進一步充分展開,以實際成效使人信服。第三,新時代中華文化論壇要全面立體地展現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原創性、政治引領性和實踐指導性這三個維度。第四,新時代中華文化論壇既要突出與其他主題相似論壇的差異性和獨特性,體現出統戰特色、社院優勢,又要考慮活動的連續性和拓展性,每年聚焦不同領域和專題,久久為功、綿綿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