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國家正式識別了56個民族。為什么稱之為“中華民族大家庭”,因為中國各民族的居住的地域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生態系統,即使是居住在這一系統邊緣的群體,也在發展中在政治、經濟、文化、人員各方面保持密切交往,還有相互移民和通婚。漢族人口最多,居住在這個地理生態系統的中心地帶、在科技文化和農耕經濟方面相對發達、通過融合吸收其他族群而人口不斷增長。
所以我們說:“各民族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共同創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我國歷史演進的這個特點,造就了我國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錯雜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1988年費孝通教授提出“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理論,指出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就是一部各民族融合的歷史,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是如此。北方、南方各族群不斷向漢族輸入新的血液,部分漢族人口也融入邊疆各族群,逐步形成多民族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基礎。鴉片戰爭(1840年)以前,清朝曾是東亞最強大的國家,許多周邊國家(越南、朝鮮等)向清朝進貢,所以清朝允許西部地區如西藏、新疆、內外蒙古實行一定程度的自治,清朝皇帝在各地派駐官員,負責外交事務,管理貿易。
鴉片戰爭中,清朝被英國打敗,割讓香港。沙皇俄國侵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伊犁西北、外蒙古等原屬于清朝的大片領土,英國占領了印度、緬甸、尼泊爾等國家,1902年入侵拉薩,邊疆各族都積極反對外國侵略者。中央政府不得不加強在邊疆地區的行政管轄,在明確劃定國界后,派遣駐軍和地方官員,如部分藏區的“改土歸流”,1884年新疆建省,都是為了應對帝國主義國家的領土侵占。
清朝皇帝退位后,世界各國都承認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但是各帝國主義繼續侵略中國。1931年日本侵占東北,1937年后陸續侵占華北、華東和華南大片國土。在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過程中,人們開始用“中華民族”來稱呼中國人。在抗日戰爭中,《義勇軍進行曲》中唱道:“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包括新疆和西藏的各族民眾都積極參與了抗日戰爭,許多人捐款,參加運送戰備物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最終正式形成。在解放軍進入新疆、西藏后,得到了廣大下層各族民眾的擁護,廢除了農奴制和封建剝削制度,人們擁護毛主席和共產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得到鞏固。
今天的世界以國家為單元,各國制定自己的憲法、法律,建立政府管理行政事務,政府辦學校、醫院、銀行和社會福利事業,印鈔票,給國民發護照。任何人跨越國境都受到嚴格的管理,要申請其他國家的簽證。無論是哪個民族的中國人出國,都受到中國使領館的保護和照顧。這是全世界的通例。所以中國的哈薩克族、蒙古族、朝鮮族到了哈薩克斯坦、蒙古國、韓國,被當地稱為“中國人”。
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成員,都是中國人,但是根據祖先血緣、語言、宗教、習俗差異,我們在內部又分為56個民族。在各民族內部,還可根據方言等差別進一步分為不同群體,如新疆伊犁的維吾爾族和吐魯番的維吾爾族之間是有差別的,藏族分為衛藏、安多、康三大方言區,漢族分為粵、閩、滬等方言區,彝族、苗族等也如此,因此,中華民族是一個多層次結構,各自的文化差異都需要得到尊重。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模式
中國各民族在居住形式上存在“大分散、小聚居”特點,各族文化彼此交流學習源遠流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許多文化特征(如房舍建筑、服裝、飲食習俗、節慶日等)都與居住地地理特征(高原、平原、草原、山區、湖區等)、氣候特征(溫度、濕度、降雨、植被等)、物產(農作物品種、牲畜品種、礦產等)密切相關,同住一個地區的各族居民通常會分享許多相近的文化傳統。人們總結的許多“民族特點”實際上是“地區特點”。
——中國各族語言之間在幾千年的交流共處中,已經存在某些共性和共同元素,吸收其他族群的詞匯,維吾爾語、藏語、蒙古語或多或少受到古漢語的影響;
——我國佛教和伊斯蘭教源自境外,進入中國后在宗教活動內容和儀式上經歷了“本土化”過程,如解放前內地清真寺多采用漢地“殿堂式”;
——各族的生活習俗、文化生活在多年彼此交流中相互影響。
以上這些都是建立中華民族內部各族之間“文化認同”的歷史基礎。在中華民族各群體之間,存在政治上的“多元一體”框架,也存在文化上的“多元一體”框架。中國各族知識分子需要了解其他文明傳統并介紹給本族群眾,絕不能一知半解,以訛傳訛。
漢人和藏族知識分子需要閱讀《古蘭經》來了解伊斯蘭文化,維吾爾族和藏族知識分子需要閱讀《論語》和《孟子》,來了解漢族文化,漢族和維吾爾知識分子需要了解佛教經典。這樣才能避免文化偏見,推動各族之間的良性互動和相互學習。
俞正聲主席指出:“各民族文化之間需要相互學習,要在保護文化的多樣性中增強共同性、包容性,不斷夯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基礎。要堅持尊重民族差異而不強化差異,保持民族特性而不強化特性……要正確認識交融,切實尊重差異,逐步縮小差距……尊重差異不等于固化差異”。
“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地區封閉的打破,民族交往交流的增多,會極大地促進交融,這是歷史趨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堅持社會主義屬性的必然結果,是中華文明前進的必然結果……要尊重規律,把握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方向,而不能無視民族共性放棄引導,也不能超越歷史階段,忽視民族差異用行政手段強行推進”。
目前各少數民族面對的是現代化而不是“漢化”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大家感到在公共生活中人們越來越少使用本族語言而使用“族際共同語”,原來使用的本地手工制品器具(容器、炊具等)換成金屬或塑料制品,人們的思想觀念(如家庭婚姻觀念、消費觀念)、人際關系(如家族社區組織)也在改變。進入現代化進程后,人們擔心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能否保存和發展,擔心出現“漢化”。
——除漢族以外,回族、滿族也以漢語為母語,赫哲、土家、畬族、東北錫伯大多數以漢語為母語,許多少數民族人口中有相當大比例通用漢語,漢語已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通用語言”。
——用漢字書寫印刷的知識體系(數學、物理、化學等)并不是漢人的傳統知識體系,而是辛亥革命前后從歐洲學來的現代知識體系。
——現在漢人普遍穿的衣服不是“漢裝”,而是來自西方國家并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了的“國際服裝”款式。
——現在中國城市建筑都采用現代建筑業的統一設計原理和方法,使用鋼筋、水泥、玻璃等西式建筑材料。這并不是“漢式建筑”。
——中華文化不等于“漢文化”。中華文化不僅包括了中原漢族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了邊疆各族的傳統文化。我國各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流傳多年,在各族民眾中具有深厚的影響。譬如儒家學說中講述的忠孝仁義禮智信、藏傳佛教中講述的博愛和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伊斯蘭教中強調做人清潔和追求真理,這些內容其實與建設沒有剝削壓迫社會的共產主義理想并不沖突,而且有可能成為對當前中國社會治理起積極作用的文化元素。
所以,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生的變化主流不是“漢化”,而是現代化。
中國發展過程中,現代化與“多元文化”并存
由西方世界主導的現代化進程已深入世界各個角落,有人把西方國家的觀念、制度、文化的擴散過程稱之為“全球化”過程。但同時人們也注意到,在“全球化”過程中,許多國家的民間社會都出現了“本土化”的反彈思潮。世界各國原本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和政治傳統,許多人希望能夠保存自己祖先留下的傳統文化,保留自己民族的特色。
在國際經濟體系中,各國在科學技術、制造業、管理理念方面的標準化,行政體制的趨同、意識形態的相互滲透、政治影響的擴散,這些發展在21世紀的今天都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各國都不可能脫離目前的國際貿易和經濟體系而獨立生存。但是在此之外,各民族的傳統文化仍然有自己的生存空間。在人們的內心世界,在基層社區內部交往和精神世界、日常文化生活中,都有努力保留本民族傳統的愿望,會產生“本土化”的要求來維護自身的文化傳統。所以,全球化和本土化,這二者在兩個層面上同時并存。
中國處在激烈的社會競爭態勢下,在體制建設和科技經濟方面必須走現代化的發展之路,但是無論是漢族還是各少數民族的文化,仍會找到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世界各國之間在軍事、經濟、貿易、金融、外交等領域始終存在激烈的競爭。在這些國際競爭中,每個國家全體國民的基本利益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中國富強了,各族人民都獲益;中國經濟遇到困難,各族人民也都會遇到困難。我們必須不斷鞏固對國家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走向各民族共同繁榮的發展之路。
(作者:馬戎 ? ?北京大學教授)